

連續陰雨天氣是溫室大棚種植的“大敵”—光照不足會導致作物光合作用減弱,出現徒長、落花落果、產量下降等問題。此時補光燈就成了“救命稻草”,但不少種植戶因使用方法不當,不僅沒起到補光效果,還可能傷害作物。今天就來梳理連續陰雨天氣使用溫室補光燈的5個關鍵注意事項。?
一、抓準補光時機
補光燈不是“越晚開越好”,也不是“全天開就行”,關鍵是抓住“提前干預、適時補光”的時機。若等作物已出現明顯缺光癥狀(如葉片發黃、莖稈細弱、花芽分化少)再補光,恢復難度大;而盲目全天補光,既浪費電能,又可能打破作物生長節律。
通常連續陰雨第2天起開始補光,此時作物雖未出現明顯癥狀,但光合作用已受影響,提前補光可維持正常生理活動;補光時間選在上午9-11點、下午2-4點—這兩個時段是作物光合作用活躍期,補光效率最高,每次補光2-4小時即可(根據陰雨持續時間調整:連續3天內補2小時/天,超過3天補3-4小時/天)。若遇極端連陰雨天(超過5天),可在中午12-13點額外補光1小時,避免作物“光饑餓”。?
二、選對光源類型
不同作物對光譜的需求不同,比如葉菜類(生菜、菠菜)需較多藍光(促進葉片生長)和紅光(提升光合效率),瓜果類(番茄、黃瓜)則需更多紅光(助力開花結果),若用錯光譜,不僅浪費能源,還可能導致作物生長失衡。推薦選擇全光譜LED補光燈,它能兼顧紅藍光比例,適配大多數溫室作物,且光電轉換效率高、發熱少,不會灼傷作物;若種植單一作物,可針對性選專用光譜燈。?
三、控制光照強度與距離?
補光燈的光照強度和安裝距離,直接影響補光效果和作物安全。強度不足,作物 “吃不飽”;強度過高或距離過近,會導致作物葉片失水、葉綠素被破壞,出現 “光灼傷”(葉片出現斑點、邊緣焦枯)。葉菜類補光強度控制在200-300μmol/m²·s,安裝距離作物冠層50-60cm;瓜果類補光強度控制在300-400μmol/m²·s,安裝距離60-80cm(掛式補光燈可通過調節吊繩高度控制距離)。若沒有專業儀器測量強度,可通過觀察作物狀態判斷:補光后葉片舒展、無萎蔫,說明強度和距離適宜;若葉片蜷縮、顏色變淺,需立即降低強度或拉遠距離。?
四、注意使用細節??
♦避免頻繁開關:補光燈啟動時電流較大,頻繁開關會縮短使用壽命,且作物需適應光照變化,頻繁切換易導致生理紊亂,建議每次補光期間保持連續開啟,不要中途關閉。?
♦定期清潔燈罩:連續陰雨天棚內濕度大,燈罩易積塵、結露,影響透光率,建議每2-3天用干布擦拭燈罩一次,確保光線正常投射。?
♦單獨回路供電:補光燈功率較大(單燈通常30-100W),若與棚內其他設備(如水泵、通風機)共用回路,可能因電壓不穩導致補光燈忽明忽暗,影響補光效果,建議為補光燈單獨設置供電回路。?
五、搭配配套管理?
補光燈需搭配科學的水肥、溫濕度管理,才能讓補光效果最大化:?
♦水肥調整:補光期間作物光合作用增強,需適當增加水肥供應(比晴天少 10%-20%),避免因養分不足導致“光有光合、無養分積累”;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(0.2% 濃度),提升作物抗逆性和光合效率。?
♦溫濕度控制:連續陰雨天棚內濕度易偏高,補光時可配合開啟通風機(每天中午通風1-2小時),降低濕度,避免高濕引發病害;溫度控制在作物適宜區間(葉菜18-22℃,瓜果22-25℃),溫度過低會抵消補光效果。?
♦及時疏葉疏枝:補光前適當疏除作物下部老葉、病葉,減少養分消耗,讓光線更易照射到中上部功能葉,提升補光利用率。